#你們的親子連結斷掉了嗎?
👉【十年後,你不會因為少做了一個項目而遺憾,但!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個小時而遺憾】這是哈佛心理學教授--丹尼爾·吉爾伯特所說的話;教授強調了陪伴孩子的重要性,提醒了正在為工作而打拼的爸媽,真的不要忽略了可以陪伴孩子的寶貴時光
🤬 現在就有很多家長這樣啊!【不過!爸媽不是後悔、遺憾;而是懊惱、憤怒和責怪--覺得青春期的孩子就是故意的、就是叛逆、就是故意要來氣爸媽的】
👉【父母】是有效期的,而且是有限效期,頂多只有10年[真的就只有10年];等孩子大概長到10歲左右,你們才想到要來補救就已經為時已晚嘍~任憑你們再怎麼努力想要補償、百般的討好、挽回孩子們的心,都是於事無補的事了;沒辦法,因為【父母期效已過】這是非常現實殘酷的事實
👉 這都是真的,很多人拍影片,寫文章都說:可以修補,只要有心,永遠不嫌晚
🙅♀️【錯啊!孩子頂多安靜、不回應;因為孩子還在等待,等到時機成熟,他蓄勢待發的爆發力,絕對會震撼到,讓你們措手不及】
👉 現實生活中,真的就有太多這樣的家長了,專門在孩子最需要爸媽的童年時光裡,以各種型態[缺席了]、只想要當孩子心目中的好人--放任、什麼都不管、縱容孩子、疏於管教
👉 等孩子到了青春期,各種問題全都凸顯出來了,才開始疑惑:
● 好好的孩子,怎麼會變成這樣啊?
● 每次講話,都會講到火氣越來越大
● 碎碎念的語言裡,充滿了詛咒大人的內容
● 硬凹、把黑說出白的
● 自私、只在乎自己的權益
● 唱反調、反抗
● 髒話成串
😰 相同的,地位不明確的爸媽;地位被無意識貶到最低的爸媽;孩子的怪情緒會提早出現
【但是!妳會非常無奈,也無法處理】
😭 孩子怎麼會變成這樣的呢?怎麼可能是突然間變的啊;根本就是爸媽都沒自覺啊!自己做了什麼都搞不清楚啊!【自己看不到】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反應、抗爭、情緒、行為、語言上的表現
😱 家長只會生氣、壓制、開罵、討好、用物質滿足、忽略、逃避、推卸責任【也聽不進其他人的忠告】
😱 一年一年、悄無聲息的累積,不是剎那成形的;爸媽沒有在有效期限內好好把握,錯過了理解孩子、錯過了孩子的成長;疏於--陪伴、溝通、瞭解、參與;早就已經埋下了種種隱憂啊!
👉 可以陪伴孩子的時間--真的很短、非常短;沒有把握--你也正在製造,讓他的心離你越來越遠的爆彈
【尤其是無聲無息的那種孩子】
======
👉 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時間點--
● 0~4--孩子最需要父母的參與、陪伴和滿滿愛的關注【並非口口聲聲當,滿嘴的愛--只會說卻無心,孩子馬上知道】
🤬 事實上--孩子早早被送出去;陪伴也非常不耐煩、不知道該如何陪伴也不願意花時間學習;只會依照大人的需求規劃行程,以為只要有遊戲場就算有陪伴了
🤬 4~6--之前累積的【沒有參與、陪伴不足、刺激不足、玩得不夠的身體,會在這個時候爆發--不只能力不足的狀況會非常明顯;孩子也會非常躁動,情緒一點即爆】
● 情緒是從0歲開始就要調整的,而不是看到了孩子的爆點越來越多,才想要補救啊!
● 6~10--你的參與陪伴,可以讓孩子可以習慣學習、穩定、自律【習慣是從之前開始學習、累積的,到現在才有辦法更穩定;如果沒有參與陪伴,孩子之前所累積的成果,也會在這個時候一一瓦解】
👉【0~10歲,是建立良好依附最重要的10年,也是爸媽有效教養的黃金時期--記得!慢慢地、循序漸進的放手】;過來這個時期,就算你花費再多的時間、精力,效果微乎其微啊!
😱 也不要把自己事業打拼的責任,灌注在孩子身上,說:我就是為了給你好生活、好環境、讓你學這個、學那個而努力的啊!
🙅♀️ 說實在的--這些都不是孩子要的;陪伴也不是寸步不離、緊迫盯人;更不是打發時間式的陪伴,或是時間越長越好喔!
👉 記得,陪伴需要--參與、用心;有意義、有品質的參與陪伴;青春不一定會叛逆;叛逆也不是突然形成的;【說教】和【溝通】只有一線之隔,只要雙方的連結一斷,溝通馬上變成說教;所以嘍~爸媽透過孩子來重新認識自己、修補自己的不足,給與孩子需要的,建立良好連結,是非常重要的喔!